东方美术家画院

“疯子”梵高的艺术理智

1046
发表时间:2019-10-06 14:23

 “疯子”梵高的艺术理智

   
   “疯子”梵高的艺术理智

   12月初,动画电影《至爱梵高》在内地影院悄然上映。这部影片的制作历时六年,是世界上首部以全手绘油画呈现画面的动画长片。制作方会集全球125位画师,经过对梵高画作风格的模仿培训,绘制了65000油画,以梵高的死因作为切入点,对这位“疯子”艺术家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感性的探讨。

  通过影片,观众可以看到一个流光溢彩的油画世界,然而人们更想知道,梵高究竟是怎样一个人?他的艺术伟大在哪里?梵高的艺术真是“疯狂”带来的意外惊喜吗?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郑岱,带我们一起解读梵高。

  对艺术的理解和实践

  成就了梵高的“天才”

  今天的大众媒体总是将梵高评价为“天才”,似乎他的成就完全是天生的,却经常忽略他为此而进行的学习与训练。也正是因此,有些人会将梵高的艺术风格误读为“疯狂”的产物。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郑岱说:“这是不客观的,也是不公正的。”

  实际上,虽然梵高在将近而立之年才决定做一名画家,但是他接受艺术教育的时间并不短。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兰津德尔特一个乡村牧师家庭。在当时,中产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是很重视且相对严格的,这也包括艺术教育。梵高儿时就接受过绘画启蒙教育,现在存世的就有他在九岁时创作的一张水罐的素描。

  谈到梵高的艺术生涯,人们总是很容易忽略,他在家族连锁画廊学做艺术品生意的经历。1869年至1876年,他分别在古比尔画行的海牙、伦敦、巴黎分店就职,负责出售一些版画等。那个时候,或许他并不是以画家为职业,但不可否认,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大量优秀画家的作品,他在从伦敦写给提奥的信里详细地列举了吸引他、为他所喜欢的几十位画家。他还非常喜欢米勒的作品,在梵高留下的作品里,包括大量的临摹米勒的作品。1880年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,梵高提到他已经把米勒的《播种者》临摹了五遍,并表示还要再画。除了直接临摹学习,他还以米勒的素描和版画为底本来画油画。

  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,曾有一段时间,梵高准备子承父业,成为一名牧师。他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,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比利时博里那日。在矿区里,他看到了贫穷的人们为活着苦苦挣扎,他希望以自己的方式宽慰那些人。他教孩子们学知识,和矿工们一起下井工作,从舒适的地方搬到木板房,和矿工们同吃同住,他将自己第一个聘期的50法郎收入,全部买了食品衣物送给周围的穷人。

  在博里那日,梵高大量临摹名画,并画了很多的素描习作。他用自己的画笔,记录着自己所见所感──黑黑的矿山,冒黑烟的烟囱,矿工的木板房,佝偻着背的农民辛苦地劳作,妇女、老人和儿童冷得蜷缩成一团……

  一场瓦斯爆炸后,他将身上的内衣扯了做布条包扎,为死难者做着祷告,为遇难家庭奔走着。这个时候,上级教会派来的人见到他,却不认可他的工作,他们看见梵高破衣烂衫、面黑如炭,和矿工打成一片,认为他的行为有损于牧师形象,“你这样还能转为正式传教士吗?”

  随后,梵高被布鲁塞尔传教本部解除传教士职务。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,他下决心成为画家,并开始正式学习绘画。最开始,他和表哥学习绘画,当时荷兰绘画的传统是以棕色调为主,强调光的变化和明暗对比。梵高也受这种影响,早期的绘画有着明显的荷兰绘画的风格,但是从这些画中,已经可以看出他个人的造型特点。

  1886年,梵高来到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并沉醉其中。一位画肖像著称的老师看了梵高的素描后总结“看得出你下了一番苦功夫”。不过,因为与老师对立,不久后梵高便退学了。前几年,郑岱曾到安特卫普皇家艺术学院进行校际教学考察与交流,院方介绍,直到今日,梵高依然是从该学院走出的最知名的艺术家之一。

  印象派与南法阳光

  塑造了梵高的画风

  1886年2月底,梵高来到“艺术之都”巴黎,住在弟弟提奥的公寓。提奥是一个成功的画商,他是梵高一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坚定的支持者与崇拜者。提奥很喜欢印象派的绘画,并进行了大量的收藏,诚然,在当时,印象派绘画的市场也并不好。在弟弟提奥的帮助下,梵高看到了大量印象派绘画作品,画家们用鲜亮的色彩和大胆笔触,描绘现实的、正在发生的事物,这让梵高对绘画有了新的认识。他曾经这样对提奥说:“为什么不早给我看这些作品?”经过提奥的介绍,梵高还认识了很多画家,比如劳特累克、高更、修拉、毕沙罗等。特别是高更,他们成了很亲密的朋友。在巴黎街头的咖啡馆里,他们经常一起讨论着创作理念,甚至发生争吵。

  在受到印象派影响后,梵高的画风发生了变化,画面变得明亮起来,他还在创作中吸收了印象派的一些技法。不过两年后,梵高渐渐厌烦了巴黎的繁忙、压抑的城市生活。他并不满足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和思想理念,和当时很多画家一样,梵高希望有更安静的、自由的环境进行创作。另一方面,乡村的物价更为便宜,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梵高的经济压力。

  带着憧憬的梵高来到法国南部,在充满阳光的小城阿尔,他迎来了最辉煌的创作时期。

  郑岱教授在法国学习生活了七年时光,她追寻着梵高生活的脚步,看到了很多梵高画中的风景。在巴黎,有些灰暗深沉的城市景色,明亮的灯光映在河中,被波浪打成斑驳的碎片;在阿尔小城,灿烂的阳光下,五颜六色的房子呈现出活力,点缀璀璨星光的夜空是那么深邃。可以说,这种巨大的自然环境变化,让梵高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力,杏树、果园、吊桥、麦田、鸢尾花、舞厅和咖啡馆……所有这里出现的美丽景色,都被欣喜若狂的梵高记录在了自己的作品里。

  在电影《至爱梵高》中,他的很多朋友、邻居,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他背着画板、画笔、颜料到处走,走到哪儿画到哪儿。他常常望着天,一坐就是几个钟头。在麦田里,一画就是一天。在梵高生命的最后几年,他创作了几百幅作品。尤其是生命中最后70天,他在巴黎郊区的奥维尔小镇,几乎每天都要完成一幅作品。

  如今,奥维尔小镇里还能够找到26幅梵高作画的地方,例如著名的《麦田群鸦》《奥维教堂》等场景,以及梵高开枪自杀所在的那片乌鸦麦田和梵高的墓地都在那里,因此小镇还有了“梵高小镇”的别称。

  在他疯狂创作的过程中,一直是弟弟提奥资助他。他的画很难卖出去,生活很拮据,但是却没有为了迎合市场而改变自己。不过,现在网上传说梵高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,郑岱表示:这实际上是讹传,虽然梵高的画在其生前鲜有人问津,但是有记载的卖出记录却不只一幅,他曾经的雇主买过他的画,他弟弟通过画廊、展会也曾售出过梵高的画。

  斑斓色彩背后

  是严谨的思考

  梵高在风格逐渐成熟后,画面所呈现的经常是一系列极端色彩的碰撞,有人说,这些极端的红色、绿色、黄色,都是高度精神亢奋下看到的景象。然而真的是这样吗?

  在梵高的作品中,《阿尔的房间》或许不是最有名的,但一定是最有故事的。郑岱说:“因为在1888年10月16日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一封信中,梵高极其详细地介绍了这幅画的创作计划,特别是用色方面的计划。”

  信中梵高说:“这一次纯粹画我的卧室,在此,只有色彩是无所不能的。色彩的简化,赋予平常事物宏大的格调,引发了休息或睡眠的联想。总而言之,应当可以让脑子或想象力休息。

  “墙壁是浅紫罗兰色,地面呈红砖色。床和椅子的木头是鲜奶的黄色,被单和枕头呈非常淡的柠檬绿。鲜红色的床罩,绿色的窗子,蓝色的脸盆,淡紫色的门。这就是全部了──除了一扇关着的百叶窗,屋子里什么也没有。家具不能侵占其余的空间,墙上是肖像,一面镜子,一条毛巾和几件衣服。至于画框,因为画面没有白色,所以它将是白色……我会再为这幅画工作一整天,但你看,这构思多么单纯。调子和投影均抑隐不显,我用类似于日本版画的自由、平舒的淡涂法来画,这样会形成对比……

  “不能写再长了,因为明天要起得很早,我打算开始画寒冷清晨的光线,这样来完成我的布面油画。”

  今天我们关注梵高、推崇梵高,那么他的伟大究竟在哪里?从这样一封信中我们也可以一探端倪。

  在梵高之前,西方绘画的主流是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反映,只是题材或是技法的不同;而梵高,他将内部情感叠加在所观察到的外部事物上,最后用色彩夸张、造型变形的手法去呈现内心的“现实”。

  “他的作品来自现实,以写生为主,却又不仅是现实,而是强调画家个人的思想、情绪和表达目的,包括塞尚、高更和梵高在内的后印象派大师,在传统的绘画理念与现代艺术理念之中承上启下,从而造就了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地位。”郑岱表示。

 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,不过我们不能否认,梵高今天的知名度,与后人对他的宣传也有很大的关系。

  梵高去世之后不久,他的弟弟也去世了,留下二十九岁的妻子约翰娜·邦格,带着未满周岁的男孩。对着满房子零乱的存画和旧信,为了排遣对丈夫的思念,约翰娜逐一念起哥哥历年写给弟弟的五百多封信来。因为这些信,她得知梵高是怎样的艺术家,怎样的人,也逐渐了解了梵高艺术的伟大。于是她决心要实现提奥的心愿:让全世界看到梵高的画。她在设法安排梵高画展的同时,开始把那五百多封信译成英文,只等画展成功,配合刊出。经过十多年的推广,西欧艺术界逐渐知道有这样一位生前被冷落的天才,他的画作拍卖价格也水涨船高。如今,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,人们通过电子屏幕阅读梵高,虽然依旧有着隔阂和误解,但是梵高的艺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,与普通观众的生活离得如此之近。

  也许正如梵高所言──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,收获是不在这里的。


分享到:
宁静致远      一丝不苟